
“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張純如(Iris Chang),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新聞系。1997年出版《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此書發行後立即成為美國最暢銷的非小說書籍,更是登上了《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並達3個月之久。為了紀念張純如的貢獻,夏威夷中國日報破天荒的提名張純如女士,一位已經在天堂的人,成為大中華人物。《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喬治·威爾說“由於張純如的這本書,“第二次南京大屠殺”為之終結。”
1.首先請介紹下張純如的生平。
1968年3月28日純如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1967年張純如父母拿到博士學位,去普林斯頓做博士後。張紹進先生,也就是純如的父親,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物理方面的研究,張盈盈女士,也就是純如的母親,在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做博士後。純如一歲多的時候,由於張紹進先生接受了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提供的教職,全家就搬到大學城——伊利諾伊州香檳厄巴納居住。
純如就一直在香檳厄巴納成長,1985年畢業於伊利諾伊州的伊州大學實驗高中。1989年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第一年第二年學習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後來三年級下旬她實在喜歡文學,就轉系並以新聞學學士畢業。
大學畢業之後,純如曾在《芝加哥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做實習記者後,又回到了伊利諾大學讀了半年的歷史系,不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寫作項目給了純如一個助教獎學金,為期一年的寫作碩士課程。純如繼續深造,於1991年5月取得了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碩士學位。

純如的導師巴巴拉·庫裏頓非常欣賞純如的寫作風格,她的朋友,也是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的圖書編輯蘇珊·拉賓娜,希望有個懂中文的人來寫錢學森傳,那個時候純如相當年輕,這本書的寫作成爲純如生命的轉折點。1995年,純如寫作生涯中的第一本書《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出版了。
純如一生寫了三本書,第一本書《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1995年出版,第二本書《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1997年出版,第三本書《美國華人史》2003年出版。



我剛才非常簡單的介紹純如的生平,如果有讀者想深入瞭解純如,可以閱讀張盈盈女士撰寫的《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一書。這是一本張媽媽對女兒的回憶錄,也是一本張純如的生平傳記,其中詳細描述了張純如的一生。

2.張純如生長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她擁有什麼樣的文化傳承?

張盈盈女士的父親,也就是張純如的外公張鐵君是著名報人,曾任《中華日報》總主筆,非常注重中國文化,很強調“無論我們身在何處,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中國根”。所以這種信念在張媽媽身上一直存在,無形之中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純如從小除了學習英語外還學習漢語,張紹進先生與張盈盈女士,也盡最大的努力介紹中國文化,所以純如從來不覺得自己在美國是少數族裔,一個原因可能是她從小就開始接觸中國文化,她深知自己的根源自何處,為自己身為美國華裔而感到自豪,也為自己擁有中國人的血脈而感到驕傲。
純如從小就很喜歡讀書,每次到圖書館都借很多書,圖書館是她最愛去的地方。
特別指出一點,也是記者訪問純如時,就是15歲時,她開始寫下自己的人生目標,事實上這成為她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令她大為吃驚的是,到年底時,她實現了為自己設定的每一項目標–學習成績,課外活動,獎項。她說,這些語句就好像被施過魔法一樣。從那時起,她意識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她很早的時候就有這種思想。
3.是什麼促使她寫出《南京大屠殺》這本書?
大約在1979年到1980年之間,純如上五年級時,對尋根產生興趣,對她家族的歷史與背景極其好奇。她開始不斷地向張媽媽和張爸爸提出許多問題,諸如:我們分別來自何方?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來美國?我們像她這麼大時,中國是什麼樣子?
張氏夫婦其實是個非常民主的家庭,無話不談,通常在晚餐時就會向純如講述自己家族的故事,例如把外公常說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釋給純如聽,儘管家境貧寒,仍克服一切苦難,向自己的命運發起挑戰,最終通過努力工作而出人頭地……
張媽媽張爸爸還告訴她在抗日戰爭期間,雙方父母遭受的苦難,以及日後的國共戰爭。尤其是1937年的那段歷史,那是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忘記的痛苦的歷史。日軍入侵南京,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每個中國人都應銘記日本帝國主義在戰爭期間犯下的殘酷罪行。
其實,在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後,大屠殺開始之時,紐約時報記者Frank Tillman Durdin 寫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消息是紐約時報頭條新聞。當時多家報紙都有刊登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文章,但60年後西方國家完全忘卻了這一個慘痛的歷史。
父母口中的抗戰故事,在西方社會卻鮮為人知。當純如在學校或公共圖書館找不到一絲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消息,但是納粹殺害猶太人的歷史家喻戶曉,她於是就想搞明白,這樣巨大的反差究竟是為什麼。
但促使她下決心動筆的是1994年12月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庫比蒂諾的一場南京大屠殺圖片展, “那些圖片之恐怖激發了我寫這本書的念頭。”她說, “這本書能不能賺錢我不管,對我來說,我就是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發生的事情。”所以純如決定去尋找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在1995年1月就前往美國國會圖書館及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集數據,後來又在1995年7月獨自一人前往南京實地採訪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


純如寫《南京大屠殺》這本書時,廢寢忘食,不顧身心的痛苦,堅持繼續完成著作。記得有一次張媽媽問她“還繼續嘛?”,她說“我現在所受的痛苦,無法與那些受難者比擬,我要拯救那些在黑暗中被遺忘的人,為那些暗啞無聲的人發言。”
在寫作時,她的資料中屢次提到約翰·拉貝此人,但是戰後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回到德國後的情況。純如不斷地尋找,終於找到他的外孫女,而發現了《拉貝日記》。《拉貝日記》的發現是純如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作出的巨大貢獻。


當她聽到日本駐美國大使公開表示批評自己的書“不正確”時,她向日本大使挑戰。1998年12月1號,純如在美國公共電視台《吉姆·萊赫新聞時間》節目中與時任日本駐美國大使Kunihiko Saito(齋藤邦彥)在全國電視台前進行辯論。
純如父母完全沒有想到,在晚餐桌上他們隨口說出來的故事,有朝一日,會促使純如寫下暢銷全世界,並改變全世界人民對二戰看法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
4.張純如相信“一個人的力量”,她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達到她的信仰?
純如是從她寫《南京大屠殺》這本著作的過程中領悟到了“一個人的力量”。她相信“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成功,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據張媽媽分析:純如是在寫《南京大屠殺》這本書的經歷過程而形成她的“一個人的力量也能改變世界”這一理念的。能寫完此書,張媽媽認為張純如具備五個因素:好奇心,熱情,不斷努力,永不放棄,勇氣。
5.“一個人力量”信念對張純如工作室的影響是什麼?
首先我先介紹下張純如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在三年前。
我本人知道張純如的時候,來自於2008年鄭啟蕙演的電影《張純如:南京大屠殺》,那個時候我正在讀高三,看完那部電影,我就立刻購買了純如的書《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進一步閱讀。這本書我珍藏至今,有空便會拿出來讀一讀。
我一直以為她的事跡或者說作品、演講,都會有專門的人去編輯整理、歸納,並進而做更深入的講解和報導,因為她喚醒了整個世界,讓世人再一次審視日本的侵華暴行。然而我發現沒有一個人在做這項工作。於是,我通過郵件聯繫到了張媽媽,說我有個想法,想要成立一個紀念純如的工作室。
目前工作室的任務之一是翻譯張純如的演講視頻,並盡快呈現給大家。我們還會聯合淮安張純如紀念館舉辦相應的紀念活動。
近期張純如工作室聯合觀點研究所計劃推出“超級純如”系列NFT,此系列NFT預計會上線知名跨鏈NFT聚合交易平台。
同時,之前對外演講可能都是張媽媽親自出面,但張媽媽不能太勞累,且要照顧家人,因此後期以張純如工作室名義的出現在公眾視野的機會會增加,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培養繼承、宣傳純如精神的一代新人。這也是工作室培養新的一代去繼承張媽媽工作的重點。
我居住在杭州,最愛去的地方就是保俶塔跟岳王廟,在那裡我彷彿能看到當年純如拍照的身影。我相信,不管歲月如何流逝,純如與我在靈魂和精神深處有著跨越時空的感應。

- 夏威夷中國日報編者注:1965年前後,編者在台北任職時,其中一個工作是每週到各政論家去取稿和奉送稿費。每一次去張鐵君先生新店的家中,都蒙張老先生送上清茶一杯,笑談片刻。近日和張盈盈女士談起,才知道張鐵君先生是張盈盈女士的尊翁,張純如的外公。不期和我最敬仰的人物,還有如此淵源。和張氏夫婦有相見恨晚之憾。特以記之。